⑴ 某公司資金緊張,需向銀行借貸款500萬元。公司經理請返聘的張會計對公司提供給銀行的會計報表進行技術
會計職業道德主要內容有八項:
1)愛崗敬業。要求會計人員熱愛會計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於職守,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2)誠實守信。要求會計人員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執業謹慎,信譽至上,不為利益所誘惑,不弄虛作假,不泄露秘密。
3)廉潔自律。要求會計人員公私分明、不貪不佔、遵紀守法、清正廉潔。
4)客觀公正。要求會計人員端正態度,依法辦事,實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應有的獨立性。
5)堅持准則。要求會計人員熟悉國家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始終堅持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要求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
6)提高技能。要求會計人員增強提高專業技能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勤學苦練,刻苦鑽研,不斷進取,提高業務水平。
7)參與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努力鑽研相關業務,全面熟悉本單位經營活動和業務流程,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協助領導決策,積極參與管理。
8)強化服務。要求會計人員樹立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努力維護和提升會計職業的良好社會形象。
張會計的行為違反了會計職業道德的 第2條「誠實守信」、第4條「客觀公正」和第5條「堅持准則」。
⑵ 幫別的公司出貸款財務報表,會有什麼問題嗎,要負什麼責任嗎
1;根據當地情況,一般來說,給銀行的財務報表是根據企業的營運資金需求做的,他和企業上報給國地稅的報表是有差異的,通常都是會虛報銷售及資產等等,目的只有一個,是希望銀行能給企業貸款,
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那個會計幫企業做銀行報表而受處罰,因為國地稅也知道企業為生存需貸款的這種情況。
⑶ A會計師事務所受委託,對私營企業B進行審計,報告使用目的用於向金融機構申請信用貸款,請回答以下問題:
其實這兩個問題是有關聯的,虛增收入,很大程度就要虛增應收帳款。收入多是產品需求大、市場佔有多、資金循環好、企業信譽佳的可能表現,容易取得銀行貸款。
⑷ 報表粉飾的類型
1.粉飾經營業績
利潤最大化,這種類型的會計報表粉飾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當年尤其明顯。典型做法是: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結轉成本、虧損掛賬、資產重組、關聯交易。
利潤最小化,當企業達不到經營目標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現連續三年虧損,面臨被摘牌時,採用這種類型的會計報表粉飾就不足為奇了。典型做法是: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結轉成本,轉移價格。
利潤均衡化,企業為了塑造績優股的形象或獲得較高的信用等級評定,往往採用這種類型的會計報表粉飾。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應收、應付款、待攤費用、遞延資產、預提費用等科目調節利潤,精心策劃利潤穩步增長的趨勢。
利潤清洗(亦稱巨額沖銷),當企業更換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為了明確或推卸責任,往往採用這種類型的會計報表粉飾。典型做法是:將壞賬、存貨積壓、長期投資損失、閑置固定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和待處理固定資產等所謂虛擬資產一次性處理為損失。
2.粉飾財務狀況
高估資產,當對外投資和進行股份制改組,企業往往傾向於高估資產,以便獲得較大比例的股權。典型做法是:編造理由進行資產評估、虛構業務交易和利潤。
低估負債,企業貸款或發行債權時,為了證明其財務風險較低,通常有低估負債的慾望。典型做法是:賬外賬或將負債隱匿在關聯企業。
3.會計報表粉飾的動機決定會計報表粉飾的類型
基於業績考核、獲取信貸資金、發行股票和政治目的,會計報表粉飾一般以利潤最大化、利潤均衡化的形式出現;基於納稅和推卸責任等目的,會計報表粉飾一般以利潤最小化和利潤清洗的形式出現。就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會計報表粉飾是利潤最大化,即所謂的虛盈實虧、隱瞞負債。
⑸ 如何識別經過粉飾的企業會計報表
企業會計報表是貸款銀行等外部使用者分析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最為重要的基礎材料之一。企業應該盡可能地提供詳細、可靠和真實的信息,使會計報表能夠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真實情況。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對報表數據進行刻意安排,粉飾報表,製造假象。如果不能加以有效識別,就有可能做出錯誤判斷。因此,如何識別企業經過粉飾的會計報表就顯得尤為重要。
⑹ 到擔保公司上班,公司讓幫客戶粉飾財務報表,請問這是不是騙貸啊我要不要繼續呆下去
擔保公司是在銀行存有保證金的,根據實力不同,信譽不同,體制不同,所以保證金放大的倍數不同,一般可以放大5-10倍。他只是給客戶提供更方便的貸款條件,如果客戶不能還貸,擔保公司會有連帶責任。擔保公司更注重的是客戶的抵押物,銀行看重的是除抵押物之外的會計報表。這是二者最大區別。
你客戶的會計報表肯定是在銀行評價標准里不合格的,但擔保公司又一定是看重了抵押物夠,所以願意接這單生意,才會讓你粉飾報表,公平的說樓上二位根本不懂其中環節。你可以告訴你的客戶銀行報表的評價標准,客戶可自行修改,為了貸款嘛,你不親手做就可以了。這不是騙貸,你做不做要看擔保公司的實力!實力較強的擔保公司發展空間很大,很快。
⑺ 為取得銀行貸款,老闆要求編制假報表,會計可以做嗎
法律上不允許,但事實上你的境況不允許你不做,如果風險過大的話,只能閃人以圖自保
⑻ 新大公司因為資金周轉困難,欲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要求新大公司提供經過審計的財務報表。
我認為不構成。注冊會計師只根據委託單位提供的會計資料進行審查,沒有去現場盤點的義務和責任。在此案中,只能說明新大公司向會計師事務和銀行出具了虛假會計報表。應由新大公司承擔以虛假資料騙取銀行貸款的責任(已構成詐騙)。當然這要有證據,如果對方的存貨已經在經營過程中使用或損耗,你們就無法確認新大公司存在報表欺詐。在本案中,銀行也負有審查不實的責任,一般來說,銀行發放貸款前是有責任去借款人單位進行實地查驗的,主要看對方證照、文件是否真實有效,還有就是報表中所體現的各類資產是否實際存在,並且價值基本相符。
⑼ 企業粉飾財務報表,銀行稅務審計部門,應該又怎樣的責任呢
企業粉飾財務報表,責任在會計師和企業管理當局,銀行和稅務只是利益相關者,不是責任方。
銀行利用企業粉飾後的財務報表發放了貸款,容易導致壞賬,利益會受損;
稅務利用企業粉飾後的財務報表計征稅收,企業往往通過減少收入增加費用等方式偷逃稅款,減少了國家稅收收入;
所以,粉飾財務報表的責任在於企業自己,其它如客戶、供應商、銀行、稅務、政府、股東等都是粉飾後財務報表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對企業的財務報表不負責任,因為財務報表並非由他們編制與報出。
⑽ 通過虛增資產、隱藏負債、提高利潤等手段粉飾報表,「騙取」貸款的企業有哪些
所謂關聯企業,是指存在關聯方交易的企業。由於關聯關系的存在,關聯企業之間、關聯企業的股東之間、關聯企業的債權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關聯企業利用復雜的關聯關系粉飾財務報表,甚至編造虛假財務數據,騙取銀行貸款、操縱股價、抽逃資金等,給相關債權人、投資者帶來損失。有效識別關聯企業財務舞弊手段,是審計人員規避審計風險的重要手段。筆者結合審計實踐,淺析關聯企業存在以下幾種常見的財務舞弊手段:
(一)虛構經濟業務,虛增資產,虛減負債,人為抬高關聯企業資產規模和資金實力。
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以大大高於公允價值的價格將商標權、專利、技術及其他資產出售給上市公司,或抵償對上市公司的債務。
外資企業的母公司通過高價向外資企業出售設備、技術、原材料等,虛增了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關聯企業之間進行投資也可以通過上述手段高估非現金資產的入賬價值,達到虛增資本目的。
另外,關聯企業之間通過相互投資、參股、也使得雙方的資產都出現了虛增,影響了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資本實力和資產規模的正確判斷。
(二)虛構利潤。
通過關聯方交易虛構銷售收入和利潤、粉飾財務報表,是關聯企業常用舞弊手段。主要方式為:1.
在商品或服務購銷環節,關聯公司以較低價格從其母公司或其他關聯方購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勞務,又以較高的價格向母公司或其他關聯方出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虛增利潤。如,某些公司在上市時,是以其母公司資產通過分立、重組等整合而成,上市後仍與其母公司在供、產、銷及其他服務方面存在密切關系。在上市公司面臨虧損時,母公司通過以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產品,以較低價格向其銷售原材料,從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收入,調節上市公司利潤;母公司還通過調低上市公司應繳納的費用標准,或承擔上市公司的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以達到轉嫁費用、調節利潤的矛目的。有些企業甚至通過虛構根本沒有發生的應收、應付等資產負債業務及收入支出和利潤項目,達到粉飾報表的目的。反過來,有的公司通過反向操作手法,虛減收入和利潤,達到逃稅或轉移資金的目的。2
.通過資產重組,調節利潤和財務狀況。母公司通過以優質資產置換借款企業的不良資產、高價購買其債權、承擔其費用或債務、支付資金佔用費等手段,調控借款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3.
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4
.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費用或分攤共同費用調節利潤。
(三)以委託經營、受託經營或合作投資方式,虛增關聯企業經營業績。
例如:在關聯公司面臨投資項目周期長、風險大等因素下,如果將某一部分現金轉移給母公司,委託母公司或與母公司合作投資,則將投資風險全部或部分轉嫁到母公司,而將投資收益的回報確定為關聯公司當年的利潤。
(四)採用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資產租賃、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
以資產轉讓置換為例,以極低的價格將優質資產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極低成本獲得了優質資產,而優質資產可帶來豐厚的盈利,這樣可從根本上改變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從而通過不等價交換來操縱利潤。
(五)利用企業破產、清算程序,侵害債權人利益。
例如:破產企業在破產清算前向關聯方分配、無償轉讓資產;以較低價格向關聯方出售商品或資產;對原本沒有財產擔保的關聯方債務提供擔保;提前清償關聯方債務;放棄對關聯方的債權或怠於行使債權等。無論哪一種形式,都會減少可分配財產,增加債權人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