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上升的原因有
一直以來,不良貸款問題是制約國有商業銀行進一步加快發展速度,一方面商業銀行缺乏一個有效風險定價機制,整個風險的價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結構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體制變革的影響。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隨著「撥改貸」政策的逐步實施,國企不再得到國撥資金的補充,以致企業虧損等財政性支出被擠入了銀行流動資金貸款,因此造成企業資金捉襟見肘,周轉失靈,這對國企最終無力償付貸款本息有相當影響。
二、投融資體制約束了銀行自主經營。我國的投資體制缺乏責任制的約束,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政府立項、計委審批、財政與銀行買單」的模式,由於投資項目的確立,系由有關部門包攬決定,銀行只作為一個現成的貸款人。如遇到決策失誤、立項不當,或經濟環境變化,往往發生項目建成無法投產,或因重復建設,投產後產品積壓,以及產銷不對路、效益低下等。結果使貸款到期無力歸還,造成逾期和呆滯,形成不良。
三、會計核算處理上的弊漏。流動資金貸款原是填補國企自有資金不足,由銀行發放的短期貸款,它的貸款期限一般為一年。但實際上它是銀行墊付國企鋪底的流動資金,是長期被企業周轉佔用,形成「短貸長用」。對這類貸款的到期還款,相應的會計核算處理方法一直為「借新還舊」。隨著短期貸款到期申請展期期限累計不得超過原貸款期限,經批准展期後的貸款,如到期無力還款,次日起即屬逾期貸款等規定的出台,堵住了沒完沒了的展期,貸款的逾期情況得到了真實反映,這是不良貸款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實體經濟拖累。銀行是服務業,銀行業的發展和實體經濟緊密關聯。造成銀行業經營困難,大量不良產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經濟壓力日漸增大而造成的。而這種經濟壓力在目前看來不會立刻得到緩解。預計未來我國經濟運行將是L型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因此今後幾年,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因此銀行業需要做好長期艱苦作戰的思想准備,苦練內功,迎接漫長嚴冬的考驗。
⑵ 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包括哪些,應採取哪些對策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8億元。在經濟的上行期,流動性充裕,投資機會多,企業信貸需求旺盛。同時,中國銀行業在剝離擺脫不良資產包袱之後,通過股改上市,成為市場化運作主體,釋放了銀行的增長動力,資產規模從27.7萬億元提升至151.4萬億元,十年增長了4.5倍。
企業的擴張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也為當前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埋下了的隱患:一是企業整體杠桿率偏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當前中國公司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25%,進入紅色區域(公司與個人債務總和與GDP之比正常值為100%);二是企業跨業經營成為趨勢,特別是涉足房地產、礦產等領域的情況較多;三是產能全面過剩,無論是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還是新興的光伏、風電,以及造船等行業均嚴重過剩。
而存在上述風險隱患的「銀-企」借貸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進入新常態後,各種關系正在調整,原有借貸體系中的一些風險隱患需要時間來消化和釋放。從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發生的情況看,「企業死亡」與上述三類風險隱患相對應,表現為「高杠桿斷裂」,「多頭投資失敗」和「過剩產能出清」。客戶風險爆發的過程,也是經濟機體去除這些「頑疾」的結果體現。
二、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各國經濟調整的共同現象
橫向上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次貸危機後,也普遍遭遇了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階段。其中,美國銀行業在次貸危機爆發當年不良貸款率較之前提高0.6個百分點,風險暴露主要集中在隨後的兩年(08、09年貸款不良率增幅高達1.57和2.03個百分點),並於2009年達到頂峰(5%),之後逐漸回落,整體上與危機爆發和影響逐漸消除的過程基本一致。其他發達國家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也呈現類似特徵。可見,銀行不良貸款率在經濟下行期上升,隨著經濟復甦回落是全球普遍的現象。2
美國GDP增速與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直至目前,上述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總資產排名全球20強的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3.50%。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BPCE銀行、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遠遠超過2%的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8%。
2
發達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與之相比,我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1.52%,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即便是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率先突破2%的農業銀行,考慮到該行撥備覆蓋率較高,若將超出平均水平的撥備用於核銷,該行不良貸款率將大幅下降至1.5%以下。
三、應對資產質量惡化,中國銀行業尚有空間
首先,宏觀經濟逐漸展露出積極的因素。雖然短期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一些傳統產業、過剩產能向下調整的慣性仍然較大。但同時,新產業、新業態、新動力加快孕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出口降幅收窄等。宏觀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為銀行業對沖存量風險提供了機遇。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多建立了現代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引入並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風險管理政策、工具、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風控體系,資本對風險的抵補能力不斷加強。
第三,在不良貸款大量爆發前,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一些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措施,如對「兩高一剩」、房地產等行業進行管控。以農業銀行為例,自2009年開始對鋼鐵、有色等行業實施指導性限額管理,2011年起實施指令性限額管理,一方面控制了設限行業風險敞口總量;另一方面,在限額管控下,銀行優中選優,介入行業內優質客戶,即便面臨「去產能」的局勢,受到的沖擊也相對有限。
第四,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銀-企」兩方面均積極調整。企業方面,在歷經大量因「高杠桿斷裂」而「猝死」的風險事件後,在擔保融資、高成本融資等方面相對謹慎;銀行方面,不再是簡單追求自保,而是有選擇的給企業「輸血」,企業也配合銀行方面進行貸款歸位、落實抵押,確保一部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項目得到資金支持以最終償還貸款,有效化解暫時的風險。
此外,中國銀行業在經濟上行期儲備了較為充分的財務資源。目前,上市銀行撥貸比為2.77%,規模前十大銀行撥貸比顯著超過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低於法國),對風險覆蓋的水平相對較高。
1
中國及主要發達國家規模前十大銀行撥貸比。數據來源 www.ybzcpcc.com
總體而言,當前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上升是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在銀行資產端的體現,具有階段性特徵。既不能誇大這一現象的嚴重性,也不能低估解決問題的艱巨性,要從縱向看探究問題的產生,在橫向上借鑒他山之石,清醒地認識來龍去脈,深刻洞察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管理的邏輯和內在規律,不為一時的市場浮躁所動,才能在風險之後「涅槃重生」
⑶ 2014年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是多少
2014年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1.6%。
截至2014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4091家,資產總額17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9%,負債總額160.0萬億元,增長13.3%;不良貸款余額1.43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60%,保持在較低水平。
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不良貸款是指在評估銀行貸款質量時,把貸款按風險基礎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後三類合稱為不良貸款。
⑷ 商業銀行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貸款率上升
出現這個情況一是天災,二是人禍,天災當然是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不好,匯率居高不下,人民幣升值,造成出口萎縮,國內消費下降,人工及各種成本上升,製造業率先大批破產。人禍當然是官僚作害,外行者當權,決策連連失誤,中飽私囊.
⑸ 農民貸款難、利息高,年限短是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反思鄉村經濟,我們發現鄉村經濟衰退可能源於現代經濟理論的誤導。現代經濟理論主要應用於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而農村的主體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福祉最大化為目標的微弱經濟體。在現代市場經濟構築的經濟體系內,微弱經濟體受到政策的忽略,以及市場和金融體系的排斥。」11月18日,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2020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發布的《微弱經濟與普惠金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中稱,普惠金融就是將被傳統金融機構排斥的「中小微弱」包容進金融服務體系。在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普惠金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助力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
對於中小企業,銀行通常用抵押不動產或質押股權等方式提供信貸服務;對於微弱群體,銀行主要通過信用調查或者大數據分析來提供金融服務,而此類群體數量大,信用記錄不完善,收入偏低,金融素養和能力也比較弱。
國務院參事、中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在「第三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上發表主旨發言時指出,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農戶貸款難與銀行難貸款並存,農戶想要貸與銀行不敢貸並存」的現實性問題。銀行方面要加強風控水平,擊破信息不充分、不對稱等難點。畢竟「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應該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使弱勢群體獲得金融服務的支持。」因此,他表示,不能強行要求銀行貸款,信貸資金的本質就是有貸有還,而且要有付息,它不是財政撥款,也不是慈善。
雖然農村銀行業機構是農村普惠金融的主力軍,但仍面臨諸多困難。
《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指出,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但大多數農信機構規模較小,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十分有限。隨著經濟下行、利率收窄以及國有六大商業銀行的服務下沉,農村金融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特別是對於頭部客群的爭奪使得農信機構受到劇烈的沖擊。
《微弱經濟與普惠金融——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表示,目前,我國各家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狀況參差不齊、分化嚴重。從資產質量來看,部分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10%~20%;而資產質量比較好的農村商業銀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和廣東一帶,不良貸款率可以維持在1%左右,甚至低於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從盈利能力來看,有的農村商業銀行ROE高達20% 以上,而差一些的農村商業銀行ROE 不足5%,分化也很嚴重。
⑹ 煙台農商行信用評級遭降級,農商類銀行是否風險相對較大
關於此次事件農商信用評級被降級一事,一定是影響到了農商類銀行的信譽,關於是否影響存款,貸款人的相關利益,對目前來講那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而且因為此次信用評級遭降級也一定會波及到其他相關類的銀行產業,會使農商類銀行在人們心中比重下降。並且可能會加大投資農商類銀行的風險。
關於銀行方面,很重要的就是自身的信譽了。人們資金存入銀行本身就是為了資金的安全保險著想,如果銀行都出現了信譽危機那麼可想而知,這將會是一個很大的麻煩。這也將會是銀行面臨著倒閉,破產,甚至負債累累的巨大風險。
⑺ 針對信用社不良貸款的持續上升,應該怎麼辦
應對不良貸款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大催收和處置不良資產。
其一,通過多收少貸轉化不良貸款。
其二,人為放寬對國有企業老貸款的轉化條件。國有企業貸款在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中的佔比較大,其經營狀況又直接影響著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因此,人民銀行規定,借新還舊的貸款必須確保其擔保有效。但為了完成上級行的考核指標,一些基層行在為「通過借新還舊能使信用貸款轉化為擔保貸款」的不良貸款辦理轉貸時,擅自擴大范圍、放寬條件,在無法落實貸款擔保、達不到轉貸要求的情況下,仍以信用貸款的方式為部分國有企業的老貸款辦理轉貸手續,使不良貸款成為正常貸款。
其三,通過少量資金的重復使用完成對不良貸款的轉化。人民銀行重慶營業部在監測中發現,當地個別國有商業銀行為轉化到期貸款,採取通過少量資金重復使用的操作方法,將大量不良貸款進行劃轉,達到轉換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率的目的。
其四,通過債務重組轉化不良貸款。如某虧損企業在某國有商業銀行原有貸款1.6億元,雖然已形成不良貸款,但其關聯企業提供的抵押擔保是足值和有效的。經過債務重組後,該行將原不良貸款通過移位給關聯企業的方式全部轉為正常貸款,其中僅有6000萬元貸款落實了抵押物,而由原關聯企業保證的1億元擔保貸款在債務重組後卻成為信用貸款。這份監測報告指出,銀行在採用了上述「技術處理」方式後,從表面看,銀行的不良貸款減少了,但資金風險隱患依然存在,還影響了不良貸款下降的真實性。
⑻ 侯馬銀行不良貸款率高達26%嗎
最近,有一家農村商業銀行近期發布的2017年報顯示,其不良貸款率竟然高達26.28%,也就是說,每貸出去100元,就有26元錢收不回來。這一數據也驚動當地領導,以至於曾專門成立了處置該行不良貸款的小組,由市長親自掛帥。
2017年侯馬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了2.06個百分點,但仍然高達26.28%。對於不良貸款率高企原因,侯馬農商行僅簡單表示「由於受經濟下行影響,導致貸款風險增加」。
事實上,受資產質量忽然大幅惡化影響,不僅僅是不良貸款率,侯馬農商行多項監管指標均是從2016年開始大幅惡化。
從資本充足率來看,2014至2015年,侯馬農商行該項指標分別為17.13%和13.13%。2016年大幅下滑至2.15%,2017年繼續下降至1.98%,遠遠低於監管要求的10.5%。
撥備覆蓋率方面,2014至2015年,侯馬農商行該項指標分別是332.22%和226.88%。2016年大幅下滑至34.10%,2017年繼續下滑至33.5%,也遠遠低於監管要求的120%。
經營效益方面,2015年侯馬農商行凈利潤2.22億元,同比增加20.88%。2016年,該行凈利潤為1.15億元,同比大幅下降48.2%,2017年凈利潤繼續下滑至4510.33萬元,同比下降60.7%。
資料顯示,侯馬農商行是在原臨汾市侯馬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基礎上設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2011年12月,侯馬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經原銀監會批復同意籌建侯馬農商行,成立時注冊資本2.6億元。在此之後,該銀行經歷了兩次增資擴股。截至2017年末,注冊資本金為6.3億元。
股東方面,侯馬農商行的股東較為分散,除13戶企業法人股東外,還有457戶職工自然人股東和108戶非職工自然人股東。2017年信息披露報告顯示,該銀行第一大股東為山西海融物貿有限公司,持股9.98%;第二大股東為吉林九台農商行,持股比例為8.9%;第三大股東為山西意順祥商貿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為7.16%。
2017年8月,侯馬市召開處置侯馬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專項行動會議。由於不良貸款已成為制約該行發展的關鍵因素,存在潛在金融風險隱患,為幫助侯馬農商行做好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該市成立清收處置侯馬農商行不良貸款專項行動協調小組,組長由市委副書記、市長段慧剛擔任。這次專項行動要求侯馬農商行的所有不良貸款,要做到應收盡收。
2018年6月底,侯馬農商銀行召開清收處置隱性不良貸款推進會。該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王九生表示,堅持先清收處置後入賬反映、堅持入賬必須嚴肅問責的原則,確保認識到位、行動到位、落實到位,利用沖刺時間,積極穩妥實現保資產、降損失、化風險。
在2017年度信息披露報告當中,侯馬農商行列出12條解決不良貸款的措施,包括全員清收、司法清收、高壓清收、依法抵債等等。
同時,對於侯馬農商行面臨的信用風險,該行表示,2017年通過徵信宣傳、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嚴把新增貸款、存量貸款調結構等方式,進一步引導凈化信用環境。
一是做好全行授信工作,關注客戶的第一還款來源,將客戶的現金流的大小作為准入和授信的主要依據,把好貸款「出口關」。
二是合理把控信貸風險集中度,適度分散風險,對存量貸款擔保方式為保證擔保的適度壓縮,增加抵質押擔保,提升抵禦風險的能力。
三是針對存量賬面不良貸款,逐戶逐筆建立了管理台賬,根據每戶不同情況制定清收措施,分別採取現金清收、盤活清理、以物抵債等方式進行清理,對於不能按時歸還的貸款,及時訴諸法院採取資產保全措施,同時藉助經偵人員加大追繳力度,以確保貸款形態真實反映,資產質量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