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简称LPR)是由报价行将本行贷款利率公开加点形成报价,由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贷款参考利率。
B.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介绍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今后LPR将成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详细信息可咨询95566人工或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C.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什么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今后LPR将成为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详细信息可咨询95566人工或中国银行在线客服。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D. 我国贷款利率形成机制是什么意思他有哪些优缺点
我国贷款利率形成的机制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合理合法的范围进行上下浮动,优点是利率的比较统一,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缺点就是市场主体的自主程度和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
E.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什么意思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本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计算并公布的基础性的贷款参考利率,各金融机构应主要参考LPR进行贷款定价。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LPR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充分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使用LPR进行贷款定价可以促进形成市场化的贷款利率,提高市场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效率。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
F. 简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整体趋于下行,以改革的方式达成“降息”的作用。
第二,风险偏好提升,银行信贷涉及群体更广。
第三,在这种环境下,大型企业由于议价能力强,由于贷款利率下限联盟被禁止,融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第四,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不强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风险,但如今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中小行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第五,信用债受益更大,由于风险偏好提升,部分银行可能会加大更高风险与收益的信用债配置,信用利差有进一步压缩的可能。对利率债而言,存在宽信用的风险,但受实体融资需求制约,利空冲击有限。
整体来看,该措施有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银行进一步让利实体,有助于实体风险偏好提升,但仍受制于实体融资需求。落实到大类资产上,该措施利好权益(成长板块)和信用债,信用利差将继续收缩,利空利率债,但冲击有限。
G.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与贷款基准利率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
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指导性利率,是央行用于调节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转的货币政策之一。
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的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是在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利率并对外予以公布。
2、作用上的区别
贷款基准利率根据基准利率制定存款利率的组合。提高基准利率意味着收缩信贷,降低社会流动性,提高信贷成本,缓和经济发展速度。反之亦然。
贷款基础利率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定价基准。第二,可以有效反映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第三,有利于提高信贷产品定价效率和透明度。
政策发布
人民银行宣布从2013年10月25日起建立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2019年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公告,在报价原则、形成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报价频率和运用要求等六个方面对LPR进行改革,同时将贷款基础利率中文名更改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英文名LPR保持不变。
2019年8月25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要求自2019年10月8日起,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加点数值应符合全国和当地住房信贷政策要求,体现贷款风险状况,合同期限内固定不变。
H. 利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和缺点
利率市场化:
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缺陷:
1、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2、金融危机表明,国外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捉襟见肘,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经济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均衡系统,更像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对计算机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了收益递减规律——经济系统会存在远离平衡的状态)。
3、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这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使得大银行日益强大,小银行纷纷破产。
积极影响:
1. 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
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 增加金融机构获利能力
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
3. 提高信贷质量
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
4. 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5. 有利于信誉好的客户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也更加严格审核贷款人的信用状况,信用好的贷款者将更多受到青睐,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同时,促进信用体系先前迈进一步。
6. 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或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
7. 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8. 加速银行升级
利率市场化,资产定价将更加透明,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不利因素:
1、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增加
利率市场化以后,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贷款利率都会升高,中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压力可能会有所增加。
2、利率波动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或下降,各种市场经济变化,甚或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深远意义:
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3-5年内完成,是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I. 浮动利率贷款的优缺点是
浮动利率优点:
(1)贴近市场利率水准,当利率下滑时,可节省发行成本。
(2)锁定利差,可避免利率风险。
缺点:企业的贷款利息成本将会随市场利率的波动而起浮,对于企业资金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会带来市场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现金链。
浮动利率贷款是利率在贷款期内根据事先约定的时间间隔、以某种选定的市场利率作为基础利率,然后在基础利率上加上银行确定的某个百分点计算,利率随选定的基础利率的变动而浮动的贷款。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新编金融法小全书(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