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贷款平台 > 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总量

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总量

发布时间:2022-08-09 03:55:59

❶ 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滞后性吗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负面效应(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1、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总量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资本市场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大量发行对银行存款的影响。资本市场上股票,债券发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长迅速唤起了公众的投资热情。而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其在商业银行等银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截至 2001年8月末,我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已达48055亿元,相当于GDP的50%, 在证券公司开立股票账户达6529万户。虽然从理论上说,从商业银行取出的存款无论是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还是购买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都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将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事实上,其余部分之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由于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而被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吸收,另一部分以流通形式继续在资本市场上周转,还有一部分则以持币观望的形式沉淀在居民手中。因此,资本市场证券发行、交易量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51%,10 年之间便增长了13.2倍。这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有多么大是可想而知的。资本市场上投资基金的发展削弱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基础。投资基金是一种机构投资者,其特点是将居民的小储蓄汇集起来,交由专家理财,通过证券和其他资产的有效组合,以较小的投资风险获取较为稳定的投资回报。由于购买基金的投资风险比较小,而获取的收益比银行储蓄高出不少,当人们在权衡资产收益与资产风险的博奕中偏向于前者时,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9月,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43只,基金总额已超过600亿元。从目前国家政策性倾向来看,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都会获准加快发展,这无疑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保险业及保险基金的发展也会分流一部分银行存款。保险业是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劲旅。西方国家保险业十分发达,人们投保意识很强,特别是人寿保险业从保障型为主发展到储蓄型为主,进而又发展到投资型为主以后,保险市场的投资异常活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国居民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和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越来越多的居民和企业逐渐将储蓄或存款的相当一部分用于购买各类保险,这也相应地抽走了一部分银行存款,截至2000年底,我国各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达1598亿元,是1985年的 62倍多,占当年金融资产总额的0.7%。保险业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 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将逐渐增大。

从总体上来看,以上几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发展的负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系统的储蓄存款连年创出新高,1992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1994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1995年达到3万亿元,其间月均增长约1000亿元。然而,到了1996 年下半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启动,储蓄存款增长的势头逆转直下,增幅逐月下降, 1997年储蓄存款增长继续回落,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06.3亿元,到2000年底,储蓄存款虽然高达64322亿元,但同比增长速度和增加量却是逐年下降的。

2、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

当国家或企业发行证券(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筹集资金时,发行者筹集的是股本金或金库存款,而购买者(居民或机构投资者)动用的则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在证券交易结束后,证券发行者将发行收入相当一部分存入商业银行,从表面上看,这一出一进对商业银行存款似乎影响不大,但事实上银行流入资本市场的数量与再回流到银行的数量差别很大(其原因已在上面分析过)。不仅如此,这种资金运动也大大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定期存款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股本金存款或财政金库存款(基本上是随时都有可能动用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存款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长期存款短期化,信贷资金的平均偿还期大大缩短,资金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大。

3、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贷款总量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的影响会直接波及到银行贷款业务。存款是银行信贷业务的基础,资本市场发展所抽走的银行存款,相应地使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在实行存贷款比例管理的条件下,贷款只能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存款增长减缓,贷款也会按比例相应地减缓。

直接投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银行贷款的增长。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直接投资的比重,而直接投资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此长彼消关系。因此,在社会储蓄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影响以间接融资为特征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 1990年我国直接融资(只计股票和国债)和间接融资(指商业银行贷款)合计为15366. 64亿元,其中直接融资为199.84亿元,占融资总额的1.31%,间接融资为15166.80 亿元,占融资总额的98.69%;到2000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总额增长到105654 .3亿元,其中直接融资为6283.2亿元,占融资总额的6%,间接融资为99371.1亿元,占融资总额的94%。从数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相比较,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虽然较小,然而从发展的势头来看,它正在快速地取代一部分间接融资。

4、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贷款结构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会传导到贷款结构上。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与贷款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长期贷款必须与长期存款保持一定的匹配关系。资本市场发展造成的长期存款短期化,定期存款活期化,其结果必然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因而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有所增加,而长期固定资产贷款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商业银行要设法避开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工具的正面竞争,需要调整贷款的期限结构和客户结构。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要有意识地将贷款期限结构的设计适当与公司债券的期限结构保持一定的差异,以便突出个性并避免同资本市场融资工具发生正面竞争。例如,公司债券的期限一般为3—7年,则商业银行的贷款就要尽可能少安排在相同的期限。又如原先一些信誉好的贷款大客户,现在成为上市公司后对银行的依赖度减小了,银行就不一定再把它们当作贷款大客户,贷款的客户结构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加快资产多元化的步伐,使贷款占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下降和贷款本身的结构发生变化。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新的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银行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利润,分散资产风险并保持资产一定的流动性,会在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的同时,增加证券投资特别是短期国债的投资,进而实现银行资产的多元化。银行资产结构的这种调整,自然会引起贷款结构的变化。

5、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上述影响归根结蒂都会体现在银行获利能力的变化上。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促使银行的高额利润逐步向社会平均利润转化。银行为了争取客户,一方面要尽量压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又要尽量抬高存款利率,这种利用利率杠杆竞争的手段不仅要在与同业比较中体现出优势,还要在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的比较中吸引客户,因此存贷款利差日益缩小。其次,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意识逐渐增强,投资者在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会利用各种市场或渠道之间的差价来套利,银行为了吸引客户,也不得不主动向客户让利。可见,,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的获利能力普遍下降。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正面效应

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银行实施多元化筹资战略提供广阔的渠道

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以多种形式筹措长期资金。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可以较为自由地从资本市场筹措长期资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其关键问题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实施,还不具有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融资的基本条件。但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外力推动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即将提上议事日程,在不久的将来,国有商业银行将成为资本市场融通长期资本的主力机构。资本市场流通和沉淀的资金量将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可借势发展与投资银行和上市公司相关的筹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发行量会越来越多,动员出来的社会闲散资金也不断增大。在资本市场流动的资金量增大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暂时沉淀下来。商业银行可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与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相关的筹资业务,如网上发行股票的收款业务,证券交易机构的证券资金清算业务,等等。

2、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银行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而改善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资本市场的发展便于银行突破资产结构单一的局限,实现多元化资产的有效组合。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使商业银行便于在充分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的盈利。

资本市场的发展拉动了相对落后的货币市场发展,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和改善资产流动性提供更多的便利。我国货币市场相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大滞后,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拉动下,货币市场将出现“补涨”式的发展,由此而形成的活跃的短期国债市场及国债回购市场,为商业银行利用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扩大信贷投放和流动性创造了有利条件。1998年5月央行恢复公开市场业务以来, 公开市场业务品种不断丰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为商业银行增加可用资金提供了新的渠道,便于商业银行以较低的成本融入短期信贷资金,扩大短期信贷投放。

货币市场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便利。从1998年开始,我国加大了货币市场的建设力度,撤销了融资中心和二级同业拆借网络,扩大一级市场交易主体,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调整国债的品种和结构,面向商业银行共发行了记账式国债4303亿元。然而上述措施并未带来货币市场的活跃,银行间现券交易有行无市,其原因是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普遍宽松,在货币市场上主要是作为资金供给者而非需求者。在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作出适当调整的情况下,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进一步扩大,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债券资产特别是短期国债的变现能力。同时,参与公开市场融资具有不仅利率较低而且供给充足的特点,因而是商业银行兼顾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理想融资渠道。

3、资本市场的发展为解决国有企业高比例负债问题, 进而为改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找到了良好契机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降低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并提高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能力。国有企业对银行负债率畸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和“投资饥渴症”一直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加上国有商业银行本身也是产权关系不清晰的性质特殊的国家垄断企业,因而它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债权约束也硬不起来。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和偿还能力恶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埋下了巨大隐患,只不过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还保持着一定的增长水平,加上信用创造功能的放大效应,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的风险尚未完全暴露出来。由于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催收”(贷款)“清欠”(利息)成效十分微弱,几乎所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采取“惜贷”方式以消极防范风险,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消化巨额不良贷款。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既可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本性资金的匮乏问题,又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淘汰一批劣势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国有企业过度负债和偿还能力不断下降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缓解,进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得以改善。

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可正确引导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资本市场是通过产权流动来实现资源(资本)的有效配置的。资本市场配置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形成的证券市场比价结构,能引致社会资金向资金收益率高的产业部门和企业流动。第二,证券市场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杠杆,推动股份制企业不断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同时,证券市场使得企业效率表现完全市场化并使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其股票价格相对称,从而形成企业的市场公众选择机制,这种公众选择机制与法人治理的内部约束机制相统一,促使企业把不断寻求市场获得机会和不断降低内部经营成本统一起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已往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各项经济指标在总体上大大好于其他企业。第三,证券市场的动态运行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结构转换,未上市公司关注证券市场的变化,以寻找自身产品结构与市场要求的差距,上市公司更关注证券市场的行情,以保持竞争的强势地位和免除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危险。同时,证券市场也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换,最近几年沪深股市发生的数百起资产重组均集中地体现了产业结构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技术、高收益的产业转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最近100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涉足信息产业更说明这一问题。 另外,我国证券市场本身也越来越重视培育高新科技企业上市。到2000年底为止,沪深股市共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上市,约占目前A股总股本的8%。 最近国家还积极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开设专门的高新板块或国内创业板市场。第四,证券市场对促进企业扩张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作用非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总股本5亿股以上,流通股超过1亿股的大盘股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0%左右, 据有关专家的定量分析,我国股票市场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0.1%。 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可将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波动,证券交易量的增减等信号,作为安排信贷投向、投量计划和调整信贷资金结构的重要参照系。例如,商业银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将其贷款总量的90%以上贷给国有企业,而1993年以来,每年投向三资企业和其他所有制成分企业的贷款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设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支行对这类企业贷款的递增幅度还要大。这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正确引导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这为逐步改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创造了条件。

❷ 上市公司向银行申请二十多亿的授信额度是要干什么

1、申请二十多亿的授信额度是公司向银行申请为公司提供灵活便捷,可循环使用的授信产品。为保障公司建设及升级改造投入,确保按时偿付到期债务。
2、主要用于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信贷及贸易金融业务。以上是上市公司向银行申请二十多亿的授信额度的用处。

❸ 我国上市公司向银行的贷款数额及贷款期限哪里有,年报里面有么,有的话会在年报的哪一块

年度报告的财务报表附注中,附注中对“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等会有详细的说明,列出每一笔贷款的数额和期限

❹ 怎么样在资产负债表里看出公司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多少麻烦说出具体的科目名称

在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真实公允的前提下:

企业银行贷款在右边负债方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科目反映,还有如果长期贷款在年内到期的话,到期的部分会记录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这个科目。看一下这三个科目。当然如果企业有长期应付债券的话,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也可能包含年内到期的应付债券的金额,所以也要看明细账确认是否有债券。
证券市场融资这样问是不恰当的,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准确的数字,要看股本(实收资本)明细账,资本公积明细账,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等等诸多情况了解到大概数字。
一般意义上讲如果是公开上市公司的公司除去实际控制人及发起人的股份,其余中小股东的流通股股份都是证券融资导致的结果,融资获得的金额还与当时融资的证券价格有关。如果是已经大陆公开上市公司,请直接到其上市的证券交易所网站查询其融资的情况或搜索其上市前的公布的上市交易说明书,以及巨潮网查询。

❺ 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怎么看他们的融资渠道,具体哪一项可以对应看出是什么渠道融资,大神帮帮忙。

首先现金表的筹资部分,大概能看到一个当期对外融资的总量。

如果说只是想区分银行贷款 ,还有发债的总量区分。

资产负债表, 长短期借款,债券等,

不过也有少数个别企业的特殊原因,可能长期应付款,或者其他流动/非流动负债里面 也有对外融资的内容。入集团划拨之类的。

具体问题 具体对待,看附注说明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❻ 您好!请问下2011年末16家上市银行房地产贷款增速是多少啊非常感谢!急用!!!谢谢!!!!!!

实际货币利率有望上浮
(一)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

2004年确定的货币信贷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M2与狭义货币M1的增长在17%左右,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元左右。但是,一季度货币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部分行业的过热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国家近期连续下发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如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三次准备金率的调整,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及人民日报刊登社论《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都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决心。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并将进一步研究动用价格杠杆等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将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由于银行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导致近期央行的总量调控政策效果一般,不排除国家进一步采用价格调控政策的可能。可以预期,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环境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会使资金的供求趋于紧张,存贷款利差必将进一步扩大,上市银行利润会大幅上升。

(二)资金流向不均衡,导致局部产业资金短缺

本轮经济景气周期,以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出口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资本生产产业的扩张,石化、钢铁、有色金属、能源、交通、机械等行业都出现了快速扩张,在资本生产行业出现了明显的通胀。但与此对应的是,在最终消费行业,除了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明显增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回升之外,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低迷,尤其是家电等大规模生产的消费品行业,依然维持通缩的局面。这些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自身产品价格疲软,行业盈利前景不乐观,阻碍了资金向这些行业流动。

(三)央行放开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继2003年央行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贷款利率不上浮。

近期各方面的信息表明,央行有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可能。

(四)资金供求双方的行为变化

过去单一的贷款利率和不良贷款考核到人的政策,使得银行的价值取向单一:只选择最好、最大的没有风险的公司贷款。在原有的体制下,贷款的灰色成本将显性化为贷款成本。在单一贷款利率下,资金的供给话语权掌握在银行手中,企业是被动的被选择对象。那些没有入选而又需要资金的企业,往往通过灰色交易入选贷款对象。在贷款利率放开之后,企业获得了部分的话语权,可以运用价格筹码与银行谈判,那些原先支付灰色成本的企业,有可能将部分灰色成本转变为贷款成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可能促使银行的行为取向发生变化:在较高的贷款利率的前提下,考虑以前不愿意贷款的中小型公司或风险较高的公司。

利差水平扩大影响大

上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利差收入,平均占到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二,而利差净收入水平则取决于贷款规模及利差水平,我们认为利差水平扩大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将超过贷款规模收缩的影响。

(一)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不会改变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长

根据1992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现价GDP增长率、不变价GDP的比较分析,在过去的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时间里,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的平均数分别为7.58%、8.12%、9.19%、10.42%、11.69%和11.48%,在过去的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时间里,M1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的平均数分别为7.62%、5.15%、8.68%、8.38%、8.95%和9.08%。根据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历史数据关系,考虑到中央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预计2004年M2的增长率在17%左右,M1的增长率在16%左右。央行今年的调控目标是M2计划增长17%,相应的贷款平均增幅应与此相当。而上市银行因机制优势,贷款增速应会超过平均水平,在25%左右。信贷规模在高增速背景下的适度下降,对银行的利润增长不会构成明显的影响,大部分上市银行2004年净利润增长率仍可达20%以上。

(二)实际利率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

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将导致国内通胀压力加大,而且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制约了国内存款利率的调整空间,这将会进一步降低国内资金的实际利率。从企业来看,影响其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的实际利率和盈利预期。2003年底,CPI是1%,预计2004年CPI还会进一步提高,甚至达到4%至5%的水平,实际利率的持续降低,走向负利率时代,必然导致资产定价的提高,进而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三)贷款利率从5.3%上升至5.57%,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20%左右

存贷款利差为贷款收益率和存款付息率的差额,是用来衡量存贷款业务的盈利能力。在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对银行业绩影响最为敏感的存贷款利差一定会继续扩大,银行业绩增长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2001年以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息差呈下降趋势,2002年平均息差只有2.863%。2003年息差与2002年基本差不多,息差水平受到贷款发放的时间差异影响,贷款利息在每个季度末计算。民生银行、深发展息差相对较低。如果贷款利率增加5%,即0.265%,息差水平增加9.25%。根据测算:如果存款利率不变,贷款利率上浮5%,即贷款利率从5.3%上升至5.57%,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20%左右。

表一:各银行贷款增长水平

股票代码 股票简称 2002年贷款 2003年贷款 2004年一季度 03年贷款较
[万元] [万元] 贷款[万元] 02年增长率%
000001 深发展 A 5373292.234 8626204.762 9833007.608 60.54
600000 浦发银行 13584614.74 22044219.54 0 62.27
600015 华夏银行 7984118.245 12229795.3 0 53.18
600016 民生银行 9985242.9 17615287.8 0 76.41
600036 招商银行 14930254.9 23017369.2 0 54.17

表二:贷款利率上升5%对银行业绩的影响

深发展A 浦发银行 华夏银行 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新增收入 19653.62 51165.71 31627.46 39462.91 56985.39
新增营业税金 1139.91 2967.61 1834.39 2288.85 3305.15
新增费用 982.68 2558.29 1581.37 1973.15 2849.27
新增利润总额 17531.03 45639.82 28211.69 35200.92 50830.97
新增所得税 461.58 15143.71 11767.37 9971.41 17931.36
新增净利润 17069.45 30496.11 16444.32 25229.5 32899.61
净利润 48724.03 187104.93 96603.12 164354.7 255890.61
总股本 19.46 39.15 35 51.77 57.07
每股收益 0.25 0.48 0.28 0.32 0.45
增长幅度 53.92% 19.47% 20.51% 18.13% 14.75%

假设条件:贷款利率增加5% 存款利率不变

1、营业税及其附加按5.8%计算;
2、新增费用按新增收入5%计算
3、新增收入所得税率按2003年各个公司的实际所得税率

❼ 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显示 货币资金还有很多很多,为什么公司还要去银行贷款

货币资金只是说他还有这些钱,并没有说他真正拥有这些。里面包括借条等。

❽ 上市公司获得数亿元贷款授信额度是利好吗

只能表示公司从银行获得了一种可能融资的额度,并无实质性利好。

❾ 请问怎样可以知道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金额请高人指点,非常感谢!急!

一般银行会对客户资料进行保密的,除非你熟悉上市公司借款单位的熟人,愿意告诉你。。

阅读全文

与上市公司银行贷款总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上贷款上学 浏览:698
怎么查询小额贷款余额 浏览:387
贷款一个人可以担保几次农信 浏览:375
海拉尔贷款资料 浏览:869
银行房贷贷款必须连续吗流水 浏览:214
昆明农信社经营贷款资料 浏览:329
秒批小额贷款app排行榜 浏览:382
义乌农村信用社贷款 浏览:686
农村房子贷款还不上 浏览:185
分期买手机影响买房贷款么 浏览:593
贷款如何找担保 浏览:688
网上贷款容易下款吗 浏览:416
河北农村信用社贷款怎么扣 浏览:523
网上贷款还不起事例 浏览:341
鲅鱼圈哪里有贷款公司电话 浏览:139
小额贷款催收这个工作怎么样 浏览:354
有公司贷款不能买房 浏览:998
天津大额贷款公司官网 浏览:57
网上贷款零一科技放款 浏览:927
欠贷款公司的钱被起诉怎么办 浏览: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