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存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是属于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先给你讲一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吧,这样你就能理解它的前提条件了。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的过程如下: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再将剩下的部分投放货币市场。设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 甲公司将1000万现金存入A银行,A银行留下10%的法定准备金,其余款项贷给乙公司。 乙公司得到900万元贷款后,向丙公司支付货款。 丙公司将这900万元存入B银行,B银行留下法定准备金后,其余又全部贷给丁公司。 丁公司得到810万元的贷款后,又付给戊公司货款,得到货款的戊公司将这810万元又存入C银行。
⑵ 存款货币的创造
设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的条件下,甲公司将1000万现金存入A银行,A银行留下10%的法定准备金,其余款项贷给乙公司,则A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资产 负债 法定准备金 100万元 存款(甲公司)1000万元 贷款(乙公司)900万元 合计1000万元 合计1000万元 当乙公司得到900万元贷款后,向丙公司支付货款,丙公司将这900万元存入B银行,B银行留下法定准备金后,其余又全部贷给丁公司,则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 资产 负债 法定准备金 90万元 存款(丙公司)900万元 贷款(丁公司)810万元 合计900万元 合计 900万元 丁公司得到810万元的贷款后,又付给戊公司货款,得到货款的戊公司将这810万元又存入C银行。。。 商业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了货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存款货币就扩大一次。
⑶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你这个问题是属于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先给你讲一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吧,这样你就能理解它的前提条件了。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的过程如下: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再将剩下的部分投放货币市场。设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
甲公司将1000万现金存入A银行,A银行留下10%的法定准备金,其余款项贷给乙公司。
乙公司得到900万元贷款后,向丙公司支付货款。
丙公司将这900万元存入B银行,B银行留下法定准备金后,其余又全部贷给丁公司。
丁公司得到810万元的贷款后,又付给戊公司货款,得到货款的戊公司将这810万元又存入C银行。
商业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了货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存款货币就扩大一次。
最后创造出的货币总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通过这个过程,你就可以看出信用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
1、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2、采取非现金结算制度(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吧?就是说如果采用现金结算的话,公司就不能将全部货款存用银行。只有采取非现金结算如支票结算,流通中才不需要现实货币。现实货币全部存入银行,银行才能创造货币)。
⑷ 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条件和基础
你这个问题是属于货币银行学的知识。先给你讲一下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吧,这样你就能理解它的前提条件了。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创造的过程如下: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再将剩下的部分投放货币市场。设在法定存款准备率为10%。甲公司将1000万现金存入A银行,A银行留下10%的法定准备金,其余款项贷给乙公司。乙公司得到900万元贷款后,向丙公司支付货款。丙公司将这900万元存入B银行,B银行留下法定准备金后,其余又全部贷给丁公司。丁公司得到810万元的贷款后,又付给戊公司货款,得到货款的戊公司将这810万元又存入C银行。商业银行就是以这种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方式创造了货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存款货币就扩大一次。最后创造出的货币总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通过这个过程,你就可以看出信用创造的两个前提条件:1、存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制度2、采取非现金结算制度(这个应该不难理解吧?就是说如果采用现金结算的话,公司就不能将全部货款存用银行。只有采取非现金结算如支票结算,流通中才不需要现实货币。现实货币全部存入银行,银行才能创造货币)。
⑸ 会计分录
10%是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275
应收股利30
贷;银行存款305
30万是否收到 题目没说
2008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700万元。不做分录
700*50%*10%*9/12=26.25(A企业2008持有该投资9个月)
借:银行存款26.25
贷:投资收益26.25
借;银行存款295
贷:长期股权投资275
投资收益20
⑹ a公司从银行取得一笔长期借款1000万元。手续费0.1%,年利率为5%,期限3年,每年结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
这个公式没错的,就是:用资的成本/(筹资额-筹资费)=年息/净筹资额
期限是否相关要看结息的方式,在分期(一年)付息,一次还本的方式下就是无关;但如果改变结息方式,比如利随本清,也就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复利计息的情况下就相关了。
⑺ 会计分录,求解
(1)取得借款:
借:银行存款200000
贷:短期借款200000
1月末计提利息:
借:财务费用—利息1000
贷:应付利息1000
3月末支付第一季度银行借款利息:
借:财务费用—利息1000
借:应付利息2000
贷:银行存款3000
到期归还本金时:
借:短期借款200000
贷:银行存款200000
(2)借:银行存款1000000
贷:实收资本—B公司800000
贷:资本公积—B公司200000
(3)取得借款:
借:银行存款—工程借款1000000
贷:长期借款—本金1000000
2月末计提利息时:
借:在建工程—借款利息10000
贷:长期借款—应付利息10000
(4)2月10领用原材料:
借:在建工程—材料58500
贷:原材料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00
2月31日计算应付工资:
借:在建工程—工资10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100000
(5)借:原材料—甲材料165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775
贷:银行存款19275
(6)购入:
借:在途物资—乙材料6000
—丙材料6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040
贷:应付账款—C公司
支付乙、丙材料的装卸费和保险费:
借:在途物资—乙材料600 =900÷(600+300)x600
—丙材料300 =900÷(600+300)x300
贷:银行存款900
(7)借:原材料—乙材料6600
—丙材料6300
贷:在途物资—乙材料6600
—丙材料6300
(8)购买设备:
借:固定资产—设备10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4月末计提折旧时:
借:制造费用—折旧费1600 =100000x(1-4%)÷5÷12=(每月应提)
贷:累计折旧1600
(9)借:生产成本—a产品8000
—b产品6000
借:制造费用—一般性消耗2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8000
—乙材料4000
—丙材料4000
(10)借:生产成本—a产品工资50000
—b产品工资60000
借:制造费用—工资30000
借:管理费用—工资100000
借:销售费用—工资40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80000
(11)借:生产成本—a产品费用22400 =33600÷(1000+500)x1000
—b产品费用11200 =33600÷(1000+500)x500
贷:制造费用33600
(12)借:库存商品—a产品80400
—b产品77200
贷:生产成本—a产品80400
—b产品77200
(13)借:应收账款146250
贷:营业收入12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1250
(14)借:营业成本71080
贷:库存商品—a产品40200
—b产品30880
(15)销售甲材料:
借:银行存款5850
贷: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50
结转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4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4000
(16)借:营业税金及附加3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2100
—教育费附加900
(17)借:库存现金9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900
(18)借:待处理财产损益900
贷:营业外收入900
(19)借:固定资产清理30000
借:累计折旧20000
贷:固定资产50000
⑻ 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1000万元,期限一年,银行借款利率10%贴现法付息。
(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10%
(2)实际利率=9%/(1-9%)=9.89%(3)实际利率=8.5%/(1-20%)=10.625%(4)实际利率=8%/(1-8%-12%)=10%,因为采用年利率9%,贴现法付息方式实际利率最低,所以应该采用此种方式付息。
拓展资料:
一,客户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将持有的未到期的票据((如、期票、汇票等)转换成资金使用,为此,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给银行,银行按一定规定付给票据持有人一定金额(票据上的金额-按规定利率计算票据提交银行的日期与票据到期日的利息=实付金额)就叫贴现。
1,转贴现系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是金融机构间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贴息也叫贴息贷款国家为扶持某行业,对该行业的贷款实行利息补贴,此类贷款称为贴息贷款,贴现法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而到期时借款企业要偿还贷款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减去利息部分后的差额,因此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2,贴息一般指财政贴息,是指在银行贷款的利息中,由借款人负责还部分利息,另一部分利息由财政负责补贴银行,这部分补贴的利息就叫贴息。
二,货币资金意义:
1、 资金再分配的一种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对资金的需求;
2、调节和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3、保证银行自我生存和发展,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措施。
会计科目的设置及使用
1、“短期贷款”科目
2、 “中期贷款”科目
3、“长期贷款”科目
以上三科目均属资产类,用来核算银行根据有关规定发放的相应期限以内的各种贷款。
三科目均按贷款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包括质押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信用贷款等。
4、“逾期贷款”科目
本科目属资产类科自,用来核算银行发放的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未还,但逾期未满90天的贷款,以及其他按有关规定作为逾期贷款核算的款项。
本科目的明细核算应与有关贷款科目保持一致。
⑼ 甲公司从银行取得借款1000万元怎么做分录
很简单啊:
借:银行存款
1000万
贷:
短期借款
/
长期借款
--***银行
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