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个人信息被冒用在银行贷款,我该怎么办
1、首先,你应该迅速本人拿身份证去当地人民银行查阅你的个人信用报告,查清楚到底是什么贷款。有可能只是你原来申请过信用卡(或者是你们单位成批办的),卡片没有激活,后来忘记了,这事常有。
2、在人民银行,你可以直接提出异议申请,也就是你对这个贷款不认可,要求贷款行进行书面回复,如果嫌慢同时可以联系贷款行询问详情。
3、这种事情通过人行就可以了,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只要你没在纸质材料上签字,没提供材料是不用承担责任的,贷款记录查清后也是可以申请消除的。
4、一般不走司法程序,太慢太繁琐,记住走人行同时直接与贷款行沟通效率最高。
Ⅱ 别人拿我的信息在网上贷款,我现在该怎么办
报警就可以!警察不管可以投诉!
Ⅲ 身份证信息被别人盗用网贷怎么办
公民的身份信息即便被盗用,也不会被人申请网贷。
申请网贷一般需要芝麻分,联系人,运营商,工作地址,家庭地址,人脸审核。任何一项的缺失,都会影响网贷的通过率。
因此,无需担心身份证丢失被人申请网贷。
如果实在不够放心,也可以查询一下自己的百行征信,如果百行征信中的信用评分降低,那么就代表用户的信用出现了问题,多数情况下都是申请网贷过多引起的。
不够重视自身的信用评分最终会导致无法申请车贷,信用卡,严重的会导致花呗与借呗被关闭。
只需要打开微信,搜索:松果查。点击查询,输入信息即可查询到自己的百行征信数据,该数据源自全国2000多家网贷平台和银联中心,用户可以查询到自身的大数据与信用情况,可以获取各类指标,查询到自己的个人信用情况,网黑指数分,黑名单情况,网贷申请记录,申请平台类型,是否逾期,逾期金额,信用卡与网贷授信预估额度等重要数据信息等。
相比央行的个人征信报告,个人信用记录的氛围更加广泛,出具的机构也更加多元,像松果查、芝麻信用分等,都属于个人信用记录的一部分,整体而言更类似于网上说的大数据征信,是传统个人征信报告的有益补充。
目前,国家正在构建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信用大网”,联通社会,信息共享,无论是征信报告还是个人信用记录,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自己的信用,对每个人来说,信用才是最大的资产与财富。
Ⅳ 身份信息资料被盗用贷款,我应该怎么办。
身份证被盗用贷款,涉嫌贷款诈骗,建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
同时可以到银行查询一下自已的信用记录,看看是否贷有款,冒用他人名义贷款的属违法,那么当事人在有充分根据的前提下,可提出上诉,由法院裁定。法院最终裁定当事人确实是属于身份证被盗用而产生的不良信用记录,当事人的不良信用记录最终可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被消除。
Ⅳ 自己的个人信息盗用被别人恶意贷款该怎么办
身份信息被人冒用办手机贷款,个人征信留下不良记录,被银行列入信用“黑名单”,无法进行买房贷款,近日,合肥的郑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事。
9月21日,郑先生称,他在合肥工作,老家在淮南,他准备在老家买一套房结婚用,等买房手续全部齐全后,准备到银行贷款时,却被告知无法贷款,原因是个人信用不佳。
随后,郑先生去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查询个人征信时发现,在逾期及违约信息概要一栏中,有一笔贷款记录,贷款的机构是捷信消费金融公司,贷款时间为2016年8月15日,总金额只有不到3000元,却有4个月的逾期还款记录。
“我从来就没有在捷信公司贷过款,这笔消费为什么会落到我头上? ”郑先生表示,他的个人信息应该是被别人盗用了。
郑先生表示,他已经付了购房定金,因为不良个人征信记录无法贷款买房,这让他既气愤又着急。
随后,郑先生电话咨询了捷信金融消费公司,在提供相关信息后,捷信公司告诉他,该笔贷款是于2016年8月15日,在合肥庐阳区一家售卖手机与电子产品的门店里使用消费的,而这家门店是捷信公司的代理,当时盗取身份信息的人就是在这家门店用贷款分期消费,购买了一部手机。
郑先生表示,捷信公司告知他,具体是怎么贷款成功的,目前无法核实。
之后,捷信公司客服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表示,个人消费现金贷款需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和银行卡办理,而且两张卡必须信息一致,才能成功办理贷款。
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合肥支行征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像郑先生这种特殊情况,要及时带着个人信用报告与身份证复印件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申请异议。
“异议申请办理后,征信中心将会与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进行核实,若确定不是本人所为,可在提供金融贷款的商业银行直接抹去信用黑记录。 ”工作人员介绍说。
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若身份证丢失,请及时办理挂失,做登报声明。平时使用身份证复印件时,要养成在复印件上做标注的好习惯,防患于未然,避免被不法人员冒名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Ⅵ 身份证被盗用了,在网上贷款很多次,我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个人信用记录上出现了可疑信息,可到相关银行先行确认,如发现是由于银行工作失误导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可由相关银行上报人行予以消除。同时,个人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例如,保管好身份证及其复印件,必要使用时在上做出用途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