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公司法人代表以公司名义借款是否构成诈骗
不一定。要看具体情况,现论述如下:
一、原则上说,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行使公司职权的最高代表,他的签章最具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民法通则》第38条
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1条
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的签字人。
二、所谓法人代表不是独立的法律概念,只是得到了法人的委托。如果是得到法人委托,出具法人授权书的情况下,以公司名义借款属于正常履行职责行为,并不构成诈骗。
法人代表是指根据法人的内部规定担任某一职务或由法定代表人指派代表法人对外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32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票据法》第7条
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章。在票据上的签名,应当为该当事人的本名。
三、如果没有得到法定代表人授权,盗用公司名义借款,就构成。需要承担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㈡ 假如你们公司或者是冒充你们公司的,我们贷款方,可以报警吗
如果贷款的工作人员,是以冒充公司人员或者提供假证件进行贷款的话,涉嫌诈骗,可以及时报警。
㈢ 冒用公司名义私刻公章向银行贷款刑事判例
金融诈骗罪
㈣ 找中介贷款需要给我办公司,然后以公司名义贷款,有风险吗
不靠谱,从事过金融行业,第一,他给你包装公司是免费的吗?一般都会收取高额服务费。第二,办下来的贷款利息是多少?具体不知道多少利息正规贷款总得有个区间。办下来贷款利息太高的话你该用还是不用?太多不确定因素。
㈤ 冒用公司名义借款的法律后果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合同法》第四十九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
第五十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
根据法律规定,该总经理涉嫌贷款诈骗罪,公司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至于债务纠纷,可以该营业部无法人资格,总经理未经公司授权、公章系伪造为由抗辩。但债权人会以表见代理为由反驳。
㈥ 他人的公司法人用我公司名义去贷款 会有什么风险
1、他人的公司法人用自己公司名义去贷款的风险是一旦由借壳公司在银行办理贷款,从法律角度说,该公司就要承担贷款的使用和偿还责任,并且此类贷款不具备真实性,故还要承担骗贷责任,以金融诈骗论处。其结果是你公司既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2、公司法人是指依照公司法设立的,有独立的财产,能够依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以自己的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民事责任的企业组织。
3、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 、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㈦ 小贷公司的员工冒用公司名义放贷,是否构成犯罪
单纯冒用公司名义放贷并未直接侵害公司财产,只是减少了潜在客户,可能违反了劳动合同,一般属于民事纠纷。而且实际上员工个人面临着极大内险,因为收款时可能会无法以公司名义回收。但是在冒用公司名义过程中如果伪造公司印章则可能涉及伪造公司印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