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教育機構的貸款,分期付款的,安全嗎會不會是騙人的
教育分期貸「坑多多」:披上教育外衣,瞄準高校學生
新華網•2019-03-18 17:27
責編:方舟
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報名參加培訓班提高自身技能,為找工作打下基礎。但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為招攬學員,以欺騙、誘導等方式,「忽悠」交不起學費的學生用分期付款的形式繳納學費,實則是給報名學生在金融平台上辦理了貸款,不少學生因此背上不同程度的債務。
債務是怎麼背上的?
在北京讀大四的濟南學生張亦馳,求職期間在一棟寫字樓大堂偶遇了華爾街英語的課程顧問,對方表示,有專門針對應屆生的英語課程。但談及價格時,張亦馳覺得4萬多元的學費太貴。對方隨即表示,可以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學費,分為24期,學習中有不滿意可隨時退款。
求職心切加上對方「耐心」勸導,張亦馳最終繳納了1900元作為首期付款。一個多月後,張亦馳覺得課程對自己幫助不大,加上還款壓力大,准備結束課程並退剩餘學費。此時課程顧問卻表示,學習已超過一個月,按規定無法退款。此外,由於張亦馳已與金融機構辦理了貸款,一旦退款,還會與金融機構產生糾紛。張亦馳告訴記者,此時她才如夢初醒,「當初報名時,對方只給了繳費收據,報名合同、貸款合同都沒有明確出示。」
張亦馳的情況並非個案,有多位大學生向記者反映,在培訓機構報名時,銷售人員推薦使用教育分期貸款的方式支付學費。山東師范大學學生劉曉雲告訴記者,她曾在尚德培訓機構報名時「被辦理」了教育分期貸款,現在每個月要還1500多元學費,以及100多元的手續費,但報名時銷售並未提及手續費一事。等28期貸款還完時,一共要支付3000多元手續費。
記者近日在北京、濟南等地多家培訓機構走訪發現,在一些機構中,主動向學生推銷分期貸款的情況在增多,中招的往往都是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培訓機構承諾高額學費分期支付,實則是在誘導消費者辦理消費貸款。一旦學生背上此類貸款,就成了甩不掉的包袱。
教育貸「套路」何在?
為何教育分期貸款問題頻出、大學生是否有資格辦理貸款、想退學費為何這么難?記者調查發現,在這些問題上,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是這么「套路」報名學生的。
——誇大宣傳,「隨時退費」「零手續費」不存在。張亦馳告訴記者,報名時課程顧問曾多次表示,只要對課程不滿意就能退款,使用分期付款沒有額外費用。但記者在張亦馳後來拿到的報名合同上看到,條款中寫著「乙方選擇貸款方式付款的,手續費、利息等費用按照提供貸款金融機構的標准執行」「課程起始日後30日內提出退學,機構需要從學員繳納的課程費用中扣除2950元管理費用」。
——先交錢再簽合同成「潛規則」。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教育分期貸款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學生。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利用的正是畢業生求職心切,想提升自身能力的心理,以分期付款、每月還款數額低等噱頭誘導學生辦理貸款。但大多數學生沒有穩定收入,屬於無償還能力者,加上缺乏法律知識,不少學生都在課程顧問的誘導下,先繳納了學費,再簽訂培訓合同。
——貸款由課程顧問代操作,學員申請退費困難。劉曉雲說,培訓機構幫她申請的教育分期貸,合同由她與金融平台簽訂。但在貸款過程中,她除了輸入個人信息外,其他信息均由課程顧問代為操作。為招攬學員,大多數課程顧問不會對學員情況仔細核實。但當學員退款、維權時,卻常常遭遇拖延。業內人士表示,課程顧問每月有業績指標,一旦有學生退課,大多數顧問都是能拖就拖。此外,由於教育分期貸的合同涉及報名者、培訓機構、金融機構三方,退款程序很復雜,很多培訓機構並不願配合學員申請退款。
披著教育外衣更應加強監管,謹防教育貸成變種「校園貸」
記者發現,教育分期貸款相關問題已引起一些地市監管部門關注。上海市消保委發布的《2018年1至8月教育培訓類投訴分析》中,提到教育分期貸款的惡意包裝、審核寬松、資金風險等隱患正凸顯。報名者近八成通過手機下載軟體申請貸款,過程僅需幾分鍾。有培訓機構通過引導推薦、涉嫌強制等方式,或者把貸款包裝成「免息」「分期付款」等形式,但對貸款限制性條款及風險隻字不提。
專家認為,去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中規定: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而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動輒收取半年甚至一年學費,再「忽悠」學生辦理教育分期貸款,顯然不符合政策規定。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楊程說,教育分期貸實際上是依託互聯網金融誕生的一種貸款形式,雖然「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一些機構在招生中卻出現了種種不規范現象。這一方面是由於教育培訓行業的准入門檻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在於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相關部門應繼續完善政策法規,對教育培訓報名的收費方式、繳費期限、付費形式等進行明確約束。
法律從業者認為,由於無收入來源的高校學生不符合貸款審核要求,教育分期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打著教育名號的「校園貸」變種。山東新亮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新亮說,教育、金融監管等部門應加強對提供教育分期貸款的金融平台的審查力度,謹防校園貸以教育分期貸的形式死灰復燃。此外,大學生、職場新人必須提高警惕,盡量不要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繳納學費。在簽訂培訓合同前,必須看清協議條款,並保留合同、發票等證據,以備後期維權。
② 關於培訓機構貸款分期說不要利息是真的嗎,還是有黑幕
是真的。我在網路錢包上分期本科教育。是沒有利息的。現在已經還款九期了。
③ 你好,一個培訓教育機構讓我在貸貸熊上貸款了,然後我取消了,請問這樣需要違約金嗎我們沒簽任何協議
不會吧哥們,你申請了貸款,居然沒有任何協議?別玩笑了吧,你要知道的是,電子協議也是協議呢,不是一定要紙質版的啊。一般來說,協議書會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你所說的違約金什麼的,我保證上面有,只是很多人當時急著簽合同,急著去辦培訓,不會仔細去看,或者這么說吧,很多人是不太能看懂合同的。建議你去看看合同約定吧,電子版的也好,紙質版的也好,一定要確保貸款取消了啊,千萬不要聽信培訓機構單方面的說辭,要去你說的那個貸貸熊確定。他們那確定取消了貸款,那才是真的取消了,要不然,這筆債務還得你還了。年輕人啊,剛出社會多長點心眼。祝您好運!
④ 我在培訓機構忽悠去培訓貸款,我不還會有事嗎
如果我被騙了還要我坐牢,中國還要法律干什麼?
⑤ 培訓機構可信嗎貸款可靠嘛有個叫中公優就業的,說是免息貸款,真有這好事
現在網路詐騙比較多,特別是以網路貸款的名義進行詐騙的特別多,在網路上貸款要小心謹慎,貸款應去正規的貸款公司或銀行辦理。
⑥ 教育機構忽悠我用百度錢包貸款付了學費,之前明明說是學校的分期付款,我要求取消貸款終止協議他們卻不肯
我也中了圈套,協議終止不了,裡面全是霸王條款,終止協議還要賠償違約金,只怪自己在單純,協議都沒詳細看過就這么相信培訓機構了,家庭又不好,現在是想死的心都有。
⑦ 我去培訓機構學習說是有貸款先交學費、工作後再還貸款。於是他們找了
他說的先學習後付款就是他幫你找貸款機構,讓你分期還錢而已。實質上他是還是一次性收費的後期就變成了你和貸款機構的分期還款關系了,他只是搭橋的有2種選擇:一次性付清:直接給培訓機構一次性交清;分期付款:實質上培訓結構負責找貸款機構,貸款機構一次性給他交清,然後需要你每個月向貸款機構還一定數額,分多少期由你自己選擇,但是往往分期會比一次性交清多個15%-20%,
⑧ 被忽悠進一個培訓機構 沒有錢付款 說是可以貸款學習。
培訓貸顧名思義,就是培訓機構聯合貸款機構,對培訓學員發放培訓學費貸款。培訓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部分學員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先獲得培訓,然後在上班償還貸款。但是在實際培訓操作過程中,培訓機構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重心轉向培訓貸款的包裝和銷售,而獲利了培訓的質量和學員後期的償還能力。在社會中,大部分完成培訓貸後無法找到工作,因此無法償還貸款的事件頻頻見諸報端。上述廣州百名大學生的遭遇並不是個案。
如何遠離非法培訓貸,有以下方法:
1.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大部分大學生在學校沒有認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所以在找工作是捉襟見肘,把希望簡單地寄託在短暫的培訓上,由於大學生都沒有資金去參加培訓,因此會貸上培訓貸。一旦無法找到工作,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發生。因此,大學生的主要時間和經歷都要花在學習上,實踐上,不要對臨時抱佛腳的行為抱過多的幻想。
2.增加社會實踐能力。大學生長期處於封閉校園,少有時間與社會接觸,缺少社會經驗,基本常識。大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的同時,要盡可能的尋找社會實踐的機會,積累經驗。
3.提升防範意識差。大學生的思維過於理論,教師和學生都比較友好,慣性思維導致對社會人群也持有同樣的想法,疏於防範。大學生應該多看新聞,多學習案例,多總結,多交流提高,對社會存在才詐騙,欺騙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才會讓自己在進入社會後更加適應。
⑨ 為什麼現在的培訓機構還是那麼坑呢坑人貸款學這種犯法嗎
貸款是你自己的事,你不操作,他說出大天來,你也上不了當。人家不犯法。去培訓機構就是花錢的,有錢就別貸款。你不學,培訓機構也不會逼你學。所以要自己多判斷,不要上當受騙。